1997年,张劲松等首次创造性地将纳米技术应用于红色单质硒的制备 二维码
发表时间:2022-02-26 23:15 1997年,张劲松等 [5] 首次创造性地将纳米技术 应用于红色单质硒的制备,他们引入牛清血白蛋白 (bovine serum albumin,BSA)作为保护剂,成功地制 备结构稳定、生物活性高的纳米硒。相较于其他价 态的有机硒和无机硒化合物,利用纳米技术制备的 红色单质硒不仅生物利用度更高、安全性更好,而且 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,能显著改善细胞异常的氧 化应激状态 [6] 。现将纳米硒的制备方法、抗氧化活 性和作用机制,及其对各组织、器官损伤和相关疾病 的防治作用最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。 1 纳米硒的制备方法 纳米硒的粒径可影响其生物活性及细胞对其摄 取能力 [7] 。因此,制备合适的纳米粒径和形态,即选 取合适的方法至关重要。目前,制备纳米硒的方法 主要包括化学、物理、生物(如细菌、真菌、植物等)制 备方法三类。 1. 1 化学制备方法 化学方法制备的纳米硒通常 是通过硒源(如亚硒酸或其盐类溶液)与还原剂(如 维生素C、谷胱甘肽等)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后制成, 但生成的红橙色纳米硒产物具有化学不稳定性,其 生物活性和生物相容性大大降低 [4] 。为得到稳定、 均匀分散的纳米硒,常使用稳定剂对制备的纳米硒 表面进行修饰。用于纳米硒表面的修饰剂主要有高 分子聚合物、糖类、蛋白质、脂质,甚至是药物 [2,6,8] 等,具有分枝多、富含大量羟基或氨基,能与纳米硒 表面发生稳定的静电作用等特点,可阻止硒粒子间 的相互聚集,保证纳米硒的高度分散性和稳定性。 通过化学方法得到的纳米硒化学结构稳定、粒 径均一,并可通过修饰剂用量和种类变化来调控合 成纳米硒在不同环境的释放速率,提高其在人体内 的生物利用度和生物活性 [7] 。ZHAI等 [7] 使用不同分 子量的壳聚糖(chitosan,CS)作为稳定剂,合成外观 均匀的球形纳米硒粒子(CS-SeNPs),并发现低分子 量CS-SeNPs比高分子量者结构更为致密,在胃、肠 通信作者:田红旗(E-mail:tianhongqi@irm-cams. ac. cn) 103 万方数据 山东医药2021 年第 61 卷第 6 期 和汗液的模拟环境中硒释放速率更缓慢,但不影响 其抗氧化活性。 1. 2 生物制备方法 虽然目前化学制备方法应用 广泛,但由于其存在如成本昂贵、危险试剂的使用以 及对环境造成化学污染等诸多弊端,再加之与现代 社会所提倡的“绿色科学”理念相违背,越来越多的 研究人员开始聚焦于更为安全、经济和环保的纳米 硒生物制备方法。作为化学制备方法的替代品,生 物制备方法可利用细菌、真菌等微生物或植物某一 部位的提取物得到生源性纳米硒 上一篇纳米硒-红色单质硒
|